当前位置: 首页
<p>四川省视协组织我省全国“德艺双馨”和省“十佳”</p><p>电视艺术工作者走基层活动侧记</p>

四川省视协组织我省全国“德艺双馨”和省“十佳”

电视艺术工作者走基层活动侧记

发布日期:2013-09-28

  2013年9月25日-26日,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组织我省第八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和第八届四川省“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 潘勇、启米翁姆、彭文、余澜、邹太明、黄蕾、阎冰等一行人,前往乐山市沙湾、苏稽镇程扁村等地,开展走基层活动,调查了解基层百姓对电视的需求,倾听群众对电视节目的反应,诚恳听取了他们的意见;与乐山电视台开展专家座谈会,大家提意见、说问题、谈经验、找办法,就如何让电视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实际畅所欲言,共同为四川电视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智慧!通过走基层学习,代表们找到各自的差距,并认为回去后要就本地区情况,结合走基层实际,改进所办节目,向社会传播资讯、传递正能量、转输快乐,弘扬先进文化,引领健康生活,办出老百姓真正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要通过我们的电视媒体,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和四川省

“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走基层

 

“十佳”代表们在村民家中做近距离的拜访交流

 

  25日,代表们来到乐山市广播电视台,探访了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乐山本土方言情景剧《欢喜茶楼》剧组,参观了乐山台《公共·新农村频道》和FM102.8《新闻·综合频道》,并与乐山台同行就“转变作风、改进文风,艺术创作要接地气”、“群众需要什么样的电视节目”等话题举行了座谈。潘勇在发言中谈到,要跳出电视来看电视,并提出保持电视节目中语言文字的“鲜度”、节目创意要有锋利的锐度、创作思想需要一个高度的“三度理论”;启米翁姆从自己由一个师范学校毕业生,放弃教师行业而投身电视艺术工作的经历,谈到现在非常珍惜和热爱当初这个选择,会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彭文从电视艺术工作者应具备的责任和良心,分享了纪录片《悬崖上的夫妻小学》的创作体会;余澜讲述了自已二、三十年在电视行业从事过的编辑、导演、导播、策划、管理等各类工种,交流了在平凡岗位中甘于寂寞、坚持信念的心得。邹太明介绍了康巴卫视依据藏区百姓“会说就会唱、会走就会跳”的特点,创办了多档歌舞类栏目,受到群众欢迎,将力争让康巴卫视成为党和国家联系藏区群众的纽带和桥梁;黄蕾以自身经历,谈到应该多给年轻电视人信任,给他们更多煅炼的平台和鼓励的目光,这将为电视艺术工作发掘出一批优秀的后备人才。阎冰则对国际、国内电视剧创作现状做了分析,认为电视人应该扎根群众基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

“十佳”代表们参观乐山市广播电视台

 

  26日在乐山市沙湾不锈钢园区,代表们深入车间,与工人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收看方式、收看时段,喜欢的节目。在苏稽镇程扁村,活动邀请了部分村民座谈,村民吕启辉反映电视广告如狗皮膏药过多过长,有些购物节目难辨真伪;村民刘平秀说平时喜欢收看社会与法制这类的节目,因为它贴近生活,让人感到熟悉亲切,还能从中学到法律知识;村长程维双谈到银行卡、上网等新事物已进入农村百姓的生活,希望能看到普及这类生活常识的教育节目。对于村民们反映的问题,代表们都认真听取,一一记下。

“十佳”代表们在车间悉心记录工人们的心声

 

  活动中,代表们感到近一年来协会的发展很快,在电视工作者心中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强。协会此次活动,既让各市州的电视艺术工作者有了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又深入基层走近群众,和最基层的受众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里话,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中汲取养料养分,这样贴近老百姓的感觉是一种接地气的踏实。以后的创作会从基层群众的需求出发,创作出有针动性、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

“十佳”代表们深入农家听取群众对电视节目的意见

 

  省视协副主席、秘书长寒露表示,艺术来源于生活,大凡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电视艺术精品都是接地气的,因而,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这些电视领域里的先进工作者走进生活深处,走进实践当中,采集鲜活的创作素材,以期在将来的工作中,创造出更多承载中国梦想,讴歌时代精神,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又极具艺术个性的电视艺术精品。10月下旬,协会还将组织第八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和第八届四川省“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深入甘孜藏区,了解和感受藏区人民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

图为活动一行与乐山市广播电视台同行举行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