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国字辈”专家走进革命老区巴中,为基层电视工作者传道解惑
“国字辈”专家走进革命老区巴中,为基层电视工作者传道解惑
发布日期:2014-10-28

 

为了给广大的基层电视工作者带去前沿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为四川电视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20141025—27日,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邀请到了两位电视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视协副主席、纪录片专委会主任王海兵和省视协理事、原四川广播电视台编务总监陈小平走进革命老区巴中市,分别以《纪录片创作理念与经验分享》和《民生新闻的创新方向》为题,开展专题培训讲座,了解巴中纪录片创作现状,并走访基层电视台,了解基层电视工作者的工作状态,为来自巴中市三县两区的一百五十多名电视工作者带去了内容扎实、形式丰富的专业课程。

 

 

陈小平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为年轻的同行们梳理了民生新闻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并详细地讲解了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和品质。他谈到,民生新闻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节目形态不断完善和创新,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和过硬的专业素养,更要具备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关心时事政治,找准“国计”与“民生”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他还鼓励在座的年轻同行,要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同时笔耕不辍,勤于动手动脑,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王海兵从选题策划、拍摄技巧和编辑制作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他提出:纪录片是来自现实生活的发现、纪录和表达。这不仅是一个定义,更是一个过程。首先要有发现的眼光与头脑,再有纪录的手艺与技巧,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表达心灵的能力。在谈到纪录片怎样发现好题材时,王海兵十分形象地指出:一是要借用“望眼镜”,同时关注大背景和小情景;二是要“爬楼梯”,多层级思考才能眼界开阔,立意高远;三是要做一只“章鱼”,多触角地感知世界、感知生活、感知周边。只有善于观察生活、关注细节,才能找准方向。随后,以“三家”和《山里的日子》等作品为例,王海兵不仅为大家分享了很多经典镜头的拍摄技巧,还讲解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谈到纪录片的表达时,王海兵的一句话尤为令人感概:“纪录片是心灵的舞蹈。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特的艺术感知,是作品成功的保障。”

 

巴中市广播电视台《法制纪实》栏目孙磊在接受采访时说,陈小平老师集中梳理了新闻节目的基本理论,不仅对民生新闻节目有指导,也启发了法制、时政类节目工作者的工作思路。还有现场学员表示:“王老师的讲座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对于很多具体的镜头、画面和声音处理技巧都有详细讲解,对我们今后的创作工作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