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真实感人、合理布局、手法娴熟,是为精品!—— 评微电影《我把我寄给你》的创作
真实感人、合理布局、手法娴熟,是为精品!—— 评微电影《我把我寄给你》的创作
发布日期:2016-09-22

微电影《我把我寄给你》,是一部以农村留守学生为背景的微电影,也是一部在四川巴中建起了“影视小屋”,让当地同学有了影视学习和创作以后,孩子们自己身边的故事。

 

  这部仅十分钟长度的微电影,是巴中电视艺术家协会和四川省通江县沙溪中学“影视小屋”联合出品的,在20159月的“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上,从二千多部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艺术节最佳影片奖”(金海棠奖)”,并获得艺术节 “优秀公益奖”和“优秀新作奖”。 

 

这是一个难得的佳绩 ! 

  

  

一晃近一年了,前几天在四川视协所组织的“16年夏.影视小屋培训”中,才知道该片更多的创作经历,才知道他们创作的艰辛和不易;刚好我们又看了一遍这个片子,我居然还是被打动了…… 

 

—— 这是非常难得的。  

  

因为在知道剧情、结局,又知道起承转合的前提下,还能“被打动”,这是非常不易的 ! 

  

那么,这样一个题材普通,白描乡间常态,展现“农村俗事”,没有新鲜感又没有新观点的影视作品,咋就这么叫好了呢?咋就让众多的评委给分呢?咋真的能在2000多部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且持续感人呢? 

 

微电影片头(截屏)  

 

 

这部片子的感人,在于它取材真实、以小见大、让真情打动世界。 

  

我们常说,生活之树常青;我们还说,真实的事件和情感是艺术的创作源泉,强调的都是我们的创作,要来源于我们真实的生活! 

  

我们所说的真实,是社会中的“大概率”事件和情感。 

 

该片正是描述了我们当下乡村中,出现了“农民外出打工”、“乡村沦为空穴”的现象以及背后的大众感情。 

 

取材的真实,是这部影片感人的基础。 

  

也正是现在乡村出现的这个现象,使得社会上的许多影视作品都瞄准了“空穴乡村”。而这部微电影的优秀,首先在于编剧的合理选材和精巧布局上。 

“空穴乡村”里,最让人揪心的是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是孩子的心绪和心理的健康。

 

本片的编剧,设计了乡村中的一个 “小女孩”与她的老师、爷爷这三个角色,围绕着他们三人所形成的“孩子与老师”、“孩子与爷爷”这二条线来做文章,并外置了一个远在他乡打工的“父母”,架构起家乡三人与“外出父母”的影视空间,描写了在这个空间下的思念牵挂所形成的“真实故事”。 

 

编剧所架构的这个“影视空间”,是创作中的“隐形优势”,也是编剧的第一个亮点。 

  

第二个亮点,是编剧在人物之间的“显形关系”的设计和取舍上。 

 

编剧采用“尽可能少的角色,把事情说清,铺垫及烘托情绪,最后出彩”的原则,立足于上述三人,以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各人的情感,始终沿着“空穴造成的特殊情感”这条主线来做文章,以期达到“感动观众”的目的。 

 

现在看来,这个手法是有效的,成功的! 

 

正片一开始,编剧设计了乡间初中一个“优秀女生”在课堂上“走神”的一场戏,来把我们带入剧情。 

 

我们知道,生活中自己的“糗事”总是让人记忆犹新的,他人的糗事也能吊起同伴的胃口。编剧正是利用了这点,来开始叙述乡间小人物的平凡故事。 

 

顺着这个“糗事”的展开,后面“老师的关怀”、“老师的支持”、“视频送到远方的打工父母手中”这一系列的故事,就顺理成章地展开了 …… 

 

在这条主线的延伸中,编剧实时的加入了“爷爷的照料”、“爷爷的期盼”、“爷爷的质朴”这几个单元,让这个“乡间老人”的形象得以树立,为片尾“爷爷吐露心声”营造了氛围。 

 

在这二条线的基础上,编剧为了片尾的感人,还设计了“众同学的羡慕”和“共吐心声”这二场戏,来刻画“主角的思念就是众人的心声”这一主题,完成了情绪上的堆积和提升。 

  

在题材的取舍上,编剧特别突出小女孩“情绪”,而对其他事物的介绍,则坚决压缩。 

 

片中“情感描写”的章节较多,在“孩子因思念而失意”、“因有了寄托而欢悦”和“夜晚悄声倾述”的环节上,都予以浓墨重彩予以展现; 

 

而在事物性的“居家生活”上,则是一“笔”带过。如爷孙俩的做饭、吃饭、夜读、晚睡,本片都是一“镜”而过;在“父母的邮件”上,则全部省去。 

 

这样的大舍,对影片的叙事多少有些影响,但这样的取舍,却极大的浓缩了乡间小人物的思念之情,为短片的出彩铺设了道路。 

 

这是编剧“内心笃定”的结果。 

  

本片合理的布局,是编剧的第三个亮点。

 

为了架构“父母外出打工”而引出的“情感故事”,在影片一开始,作者就设计了“外地民工在布景前的留影”这场戏,一笔就勾勒出父母在外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同时也架构起“思念下”的影视空间。 

 

在本片的结尾,外出打工的父母再次出现在镜头中。所不同的是,他们已经由“小家”转为“大家”,由开初的“寄托”转为“感动”,而最后的黑屏字幕,又跳出了剧情片的范畴,用纪录片的“旁白”方式,点明了他们回乡发展的前景。 

 

作者不仅将“铺垫与呼应”安排在一头一尾的结构上,还将这一手法及其衍生的“对比与反差”应用在本片短短的篇幅里,烘托了情感,凝聚了主题。 

 

如“小女孩的学习优秀与视频学习后的即学即用”、“女孩的感伤与后面的欢跃”以及“众同学的羡慕和后来大家的踊跃留影”这几个片段 …… 

 

这些手法的应用,使本片人物的情感逐渐浓缩,情绪渐渐叠加,悄然渐入地把观众带入到剧情之中,让大家在影片的播映中感同身受, 最后达到“共鸣”的意境。 

 

这是本片编剧的成功。 

  

  

导演在本片的创作中,手法也是娴熟的。                           

  

大家知道,影片的开头格外重要,它需要“吸人”,需要让人尽快入戏。 

 

而本片的内容决定了它没有震撼的镜头,没有华丽的映像,也没有揪心的情节,那怎样来锁住大家的眼球,抓住观众的心呢?  

 

在这里导演剑走偏锋,用纪录片的拍法,用一个长镜头就完成了影片的开场。 

 

本片开篇 —— 单纯的一个“推镜头”,完成了“农民工在‘北京’的留影” 

 

这里没有机位的调动、镜头的分切;这里没有美工的制景,环境简陋,甚至画面还有些粗糙,更没有“灯光”的痕迹 …… 朴素的一切,让你实实在在地感到,这是一部纪录片的开始,这是真实的一切, 

 

是的,这样的剧情片就是以纪录片的风格来开头,来开篇的。 

 

导演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真实”来打动观众,让“真实”来吸人,来抓住你的心,让你一下就“信以为真”地进入了一部纪录片的观看空间 —— “这是一个真实事情的记录”  

 

这一点,显然是达到目的了 —— 很多北京的朋友和我聊起本片时,会不经意问起:“小女孩的父母在北京哪个工地上打工?”,仿佛他明天就会去看望一样 …… 

 

所以说,本片导演在开篇上,以纪实的手法拍摄,以真实来吸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成功的! 

         

在本片的尾部,导演同样用纪录片的方式,出了一黑屏纪实的字幕,告诉大家真实的一切 —— “拍摄地的真实情况,就和本片的情况一样,“小主角的父母”也和20万外出务工人员一样,已经回到了故乡……  

 

这片头片尾、一前一后,同样用纪录片的手法,强调的都是,这是“真实的一切”,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本片的成功添了重重的一笔。 

  

微电影的创作,是群体努力的结果,是大伙共同奋斗的结晶。 

  

在本片中,小演员李宛宇的表演可圈可点。她把一个乡间女孩的灵动、苦闷、希望、欢喜,很好地表达了出来,在情绪的把握和转换上,也准确到位。 在“课堂上走神”、“爷爷面前的调皮”、“希求时的惴惴不安”和“得到后的雀跃”这几场戏的表演中,都成功塑造了角色。这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表演基础的乡村女孩来说,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影片中,李宛宇塑造的女主角“在课堂上走神”的情景

 

小演员李宛宇就读于四川巴中通江县的沙溪中学。这里是四川北部边远的山区,也是革命的老区。在2015四川省视协在这里开办了“影视小屋”以后,她参加了培训,接触到艺术,在创作上有了较大提高,通过了剧组的选拔。在导演的悉心指导下,出色的完成了角色的创作,在屏幕上留下了一个“活泼可爱”、“机灵聪明”、“有喜有忧”的立体形象。 

  

片中不仅有小主角的出色表演,还有老师和爷爷的本色出演。

 

这两位都不是专业演员,仅是“客串”而已。在剧组人员的通力合作下,他们分别塑造了“关心、爱护、认真的老师”和“勤劳、宽厚、仁爱的爷爷”二个角色,为本片的创作添了风采。 

  

除了几位演员的出色和出彩以外,剧组的摄影和灯光,也是优秀的。 

 

由于题材和创作风格的要求,镜头需要尽可能地 “平实”,这还真难为了一般的“影片摄影师”了,因为片中镜头的拍摄,几乎就和纪录片的拍法一样。但能把“纪录片”的镜头拍得有声有色、有姿有彩,那就是摄影师更大的能耐了 …… 

 

片中的这个镜头,就非常出彩! 

镜头截图—— 前景中单颗生长的小树,鲜明地点出了留守孩子的特质

为了形象地再现留守儿童的身份和特质,摄影师巧妙地用了一颗田间的幼树来衬托行走在田埂上的小女生。并在具体的拍摄上,采用横向移动的创作手法来拍摄,让前景中的绿色小树格外醒目,突出了“落单乡间孩子”的勃然生机而又孤单苦闷的情况。 

  

灯光师在本片里的表现,也挺出色的。在乡间农家爷爷陪着孙子纳凉睡觉一场戏中,灯光师用现场仅有的一盏“红头灯”,将农村的窗格投影到房间里,既美化了空间,又很好的再现了农舍的特点。虽然这里只有一个镜头,但也能见到灯光师的水平和敬业! 

 

 

 

无需多言,本片的创作队伍是齐心的,是优秀的。这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导演在片尾处的情绪积累和高潮推动上,还有自己独特的手法。 

  

影片中后部,从“晚上‘小婉心’在摄像机前,忽然压低声音给父母留言”这场戏开始,就已经是片尾的设计和情绪积累了 …… 

 

第二步,就是众多同学的自发前来,在镜头前各自给父母留影留言;  

 

第三步,是远方工地上众父母噙着泪的观看;

 

第四步,是爷爷给远方务工儿女的呼唤:家乡好了,条件有了,回家创业吧 …… 

 

第五步,就是写实般的黑屏字幕:巴中百万外出农民工中,当年就有20万人回乡创业,其中就有“李婉心”的父母 …… 

 

这五步,一步步将情绪推高;将个人的情感转为群体的情绪;将孩子的倾吐转为父母的倾听;最后由老人发出呼声:“回家吧”;直至最后由黑屏字幕担当的“社会面的总结”:不少农民工都回乡了。从而烘托出情感饱满的“大结局”,使影片收了一个浓情重彩的“豹尾”。 

 

这样的片尾,饱含了主创人员将艺术与时代的结合,体现了乡村在社会各界支持下的新面貌,反映了我们“新农村的变化”,衬托出我们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卓有成效  

                           

在我们大巴山的革命老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在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拍摄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导演及其主创人员能够做出这样真情实感而又极具艺术魅力的片子来,的确是奇迹! 

 

得奖,得大奖,得到“亚洲微电影节”的大奖,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恭贺本片的成功,恭贺编剧导演的努力,恭贺全体创作人员! 

  

是你们,为我们奉献了一部难得的艺术作品! 

 

 

 

作者:四川广播电视台,周康,国家一级导演